近期,我身边不少在互联网巨头公司担任领导职务的同事和朋友,都遭遇了所谓的 “成本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前同事老 Z,他今年刚刚获得晋升,还没来得及适应新角色,就被告知要离开。
有句老话说得好:“最残酷的莫过于先给予,再夺走。”
在一次聚餐中,老 Z 自嘲地对我说:“要是没升职,可能还能留下来,升职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我询问他:“最近找工作的情况如何?有没有收到满意的工作邀请?”
他回答:“面试机会确实不少,大公司也面试了五六家,但最终都没了下文。”
接着,他又回到了之前的话题:“你说,如果公司对我不满意,为什么会给我升职?如果满意,又为什么要裁掉我?”
我给他举了个例子:“就像富翁给情人买奢侈品,让她住豪宅,并不意味着不会抛弃她,对吧。”
他听后大笑,似乎有些释然。
接下来,我想探讨一下,哪些类型的管理层最容易成为 “成本优化” 的对象,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成本优化” 的目标群体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管理层最容易被 “成本优化”,大家可以自我对照,不要心存侥幸。
(1)非核心团队成员
无论何时,大公司都像是一个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
如果你不是老板的亲信,那么当裁员指标下来时,你很可能成为替罪羊。
你可能会问:“我的能力比老板的亲信强,公司这样做,岂不是在淘汰优秀人才?”
实际上,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庸,都不如实际的经济效益重要。
人员过剩对公司来说是一种负担,这时候公司不会考虑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2)资深员工
有人可能会认为,资深员工忠诚度高,而且按照 N+1 的赔偿标准,成本也高,为什么会先裁掉他们呢?
我认为,员工长期处于熟悉的工作环境,很容易陷入舒适区,有的甚至变得懒散。
而老板希望看到的是,人才像水一样流动,企业像自然界一样新陈代谢,这样才能保持活力。
总之,老板并不认为员工和公司一起变老,是一种浪漫。
(3)高职位员工
对于公司来说,职位越高的员工,薪资成本也越高。如果能创造价值,那自然没问题,否则...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制定裁员目标时,不再是裁减多少人,而是裁员后要将人均薪资降低到多少。
这就是所谓的 “降低平均薪资”,目标对象是谁,不言而喻。
(4)年龄较大的员工
35 岁以上,40 岁以上,你懂的。
年龄差距可能导致上下级关系不和谐,一个认为年轻人过于傲慢,另一个认为不傲慢就不是年轻人。
在职的不确定性
恭喜你,幸存者,你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得到了一些缓冲时间。
如果你已经超过 35 岁,那么你需要把在职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积极寻找备选方案和副业。
你必须给自己施加压力,增强紧迫感。
因为说不定哪天,曾经对你笑脸相迎的 HR,会突然把你叫到一个偏僻的会议室,面无表情地递给你两份离职协议书,让你签字。
在你心乱如麻地拿起笔时,她可能还会 PUA 你:“这次公司不是裁员,而是优化。你要反思自己过去的贡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当然,你有大厂员工的光环,在市场上仍然很受欢迎,你应该以人才输出的高度看待这次优化,为社会做出贡献。”
至于寻找备选方案和副业的方法,现在网上有很多相关的社群,有付费的也有免费的,你可以加入一个,先好好观察,主要是开阔思路和视野。
如果你周围有副业做得不错的同事,并且他愿意指导你,那就更好了。
然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领域,开始行动,一定要开始行动,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在未来几个月内,从副业中赚到第一笔钱。
从 0 到 1 是最难的,之后应该会顺利很多。
不在职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已经超过 35 岁,而且手头还算宽裕,我建议你首先放弃重返职场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方向,随着你经验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带来复利,反而会越走越窄,那你坚持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勉强生存吗?
第二件事,放慢脚步,不要急于寻找出路,更不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到一个项目中。据说,有些项目专门针对大厂员工的遣散费进行割韭菜。
有人会说,你对在职的人说要有紧迫感,对离职的人又说要慢下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是的,无论是在职还是离职,我们都需要在推进某件事情时保持一个合适且持久的节奏,不要停滞不前,也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过度用力。
第三件事,就是放下面子,不要觉得做这个不体面,做那个有失身份,只要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能赚钱就是最光荣的。
接下来,盘点周围的资源,研究哪些领域和方向适合你,并愿意投入余生的精力去做。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尤其是对于悲观的人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 “世界这么大,竟然找不到一个我能谋生的方式” 的感觉,但只要咬牙坚持,就会过去。
最后说一句,只要自己不放弃,人的韧性远比想象中要强。
结语
好像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祝大家各自安好,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