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 为了帮你养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开发了这款 App——「杂食记」

Brad(BradHuang) · 2022年09月23日 · 最后由 qianshan 回复于 2022年09月27日 · 1083 次阅读

起因:加班太多,病倒了

之前公司赶项目进度,我所在的团队两个月无休连轴转,导致身体负荷太大,生了一场小病。医生的诊断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虽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可能无法根治,只能慢慢调理。从诊室走出来后,我立即将「保持身体健康」这件事的优先级「置顶」了,决定开始改变以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除了调整作息、加强锻炼,也开始研究日常的营养摄入。但是关于营养,我除了知道几个类似「高油、高糖、高盐要少吃」、「卡路里超标会肥胖」、「高蛋白可以增肌」的碎片化概念,似乎也没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了,一时有点无从下手。

于是我决定先从书里找找答案。

灵感:从食物多样性入手

在豆瓣的书单和评分榜上一番搜寻,我注意到了《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看完之后,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人类是杂食动物,吃得不够全面,是营养失衡最常见的诱因。

1.身体器官出毛病,主要是因为细胞损伤得快,修复得慢。

人体内的细胞都是在以固定的速度更新换代,比如血管的内皮细胞 1 天就会死亡;胃黏膜细胞 3 ~ 5 天更替一次;肺表面的细胞寿命是 2 ~ 3 周。当细胞修复的速度高于损伤速度,就是健康的,「青黄不接」则容易出毛病。

2.上述过程所需的「原材料」,唯一来源就是日常摄入的食物。

虽然生病后吃药可以抑制、缓解症状,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细胞更新的平衡。更合理的方式是通过日常饮食提供充分的「原材料」,让细胞更新的平衡有序地运转下去。

3.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十分庞杂,很难靠少数几种食物就满足。

比如上皮组织,如果人体内缺乏胶原蛋白,细胞之间的缝隙会加大,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就会减弱,管腔中的血液就会渗透出去,形成皮下出血。比如摄碘不足或者过量都将影响甲状腺功能,造成甲状腺的损伤。不同的身体器官,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不尽相同,综合起来,身体所需的营养是个相当复杂的集合。如果日常只是摄入少数几种食物,就容易导致营养「偏科」,被忽视掉的营养元素可能导致某些器官的细胞更新的失衡。反之,吃得越杂,营养越容易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中也有类似的建议。《指南》共有 8 条核心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并明确建议「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

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官网

动手:「吃得杂」简单易行,但似乎没有趁手的工具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认为「吃得杂」的策略十分可行。一方面,我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吃得爽,必须要提升下日常营养摄入的质量。另一方面,又也不想在营养搭配上花太多的精力,比如研究某些「神奇食物」、详细规划每一餐的卡路里、食物成分等等。「吃得杂」的策略就成了质量和效率的平衡之选。

「每周 25 种」开始成为我的饮食准则。

我开始有意每餐都吃一些不一样的食物,降低自己的营养「偏科」风险。 做起来似乎其实不难,菜市场买得到的,或者快餐能点的,随便组合下基本就能达到。 但这个策略执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总是记不住这周吃了多少种。

为了记录饮食,我也尝试了几个现有的应用,但要么功能太庞杂,各种 Banner 、营销推送满屏飞,要么记录成本太高,功能太偏向专业用户,比如要记录食物的重量、卡路里等等参数,而实际上我并不需要这么精确的食物成分管理。

我既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食物多样」,又不想在这 [记录] 这个环节耗费太多的精力。既然工具不趁手,就自己做一个。

「杂食记」——帮你达成「每周 25 种」的健康膳食目标

量化当周的膳食目标达成进度,以及基本的种类分布。

记录时只需要记下种类,不需要输入其他繁琐的参数。

毕竟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丰富度」,而不是让你变瘦。

分析饮食数据,帮你更了解自己的饮食偏好,同时支持小组件。

可通过食物库管理食物,内置了常见的食物,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添加。

按日期查询每一天的详细记录。

其他小功能:定时提醒,帮你养成记录习惯;自定义每周膳食目标,给自己「加码」

希望大家一起好好吃饭

调理饮食不是只有「控制卡路里」这一种目的,相比「缓解身材焦虑」,更重要的目的是让身体器官健康地运转下去。

调理营养可能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你我身上也背了很多责任和限制,没法做到永远把「营养调理」摆在第一优先级,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好好吃饭开始,日常习惯做一点微小的改变,就能帮身体的营养维持该有的平衡。

希望我的 App 可以帮大家迈出第一步,从「每周吃够 25 种」开始,变得更加健康

关于 App 的其他

  • 目前是买断制,另外 App 内有打赏页面,用得顺手可随缘投喂。
  • 发布才一个多月,功能和体验还在持续优化进步中。大家有任何建议或吐槽都可以通过站内信或者 App 内的邮件地址联系我。
  • Bug 一定马上改,但功能不会随便加,尤其是与「每周 25 种」无关的功能会更加谨慎。同时,我觉得除了记录、查看分析之外并,大家没有必要在这个 App 中停留太久,希望做到「真·用完即走」、「真·小而美」。

目前的一些困惑和挣扎

关于推广

没有营销预算、流量支持的独立开发者,上线初期比较可行的方式还是在各种社群分享自己的故事、开发过程、背后的理念,我也在少数派、知乎、豆瓣写了一些内容来介绍这个 App,但效果参差不齐。少数派的编辑给了我精选推荐,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知乎则基本没什么效果。豆瓣也是效果一般,经常被当成软文删帖,对「开发者分享经历」这种内容接受度不太高。 在舒适圈内分享,大家接受度高,转化率好,但毕竟圈子不大,带来的下载量确实有限。 跨出舒适圈接触更多普通用户,接受度一般,难度更大,但带来的下载量天花板更高。

关于收费机制

刚开始上线,定价其实有点莽撞了,稍微有点贵,说到底还是没有彻底摆脱打工人思维,觉得上线代表辛勤工作有了阶段性成果,必须即刻拿到回报,赶紧大卖一笔犒劳自己。 但实际独立开发者是一个产品的老板,经营的是一个完整的小生意,既然是生意,第一次上线仅仅是整个生意链条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怎么介绍给用户,什么样的宣传图和文案能够快速传达自己的核心理念和卖点,怎么与用户沟通持续改进,等等,上线后还有一大堆事情还没有开展。 整个生意都还没有完整运转起来,又怎么能奢求立即看到丰厚的回报呢。

只好静下心来慢慢调整。 新 App,有价格,没口碑,略有点违背常识的核心概念,让用户掏钱可太难了,一度在 App Store 沉底,连续好多天 0 下载。 后来尝试改为限免几天、甚至长时间免费,没钱赚至少收集点用户反馈和评价,后来发现也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一个纯工具类 App,如果吸引到的用户的大部分动机是「反正不要钱,不下白不下」,并不会留存太久,甚至有些非目标用户因为功能不符合他的常规预期,留下差评。而且还没赚到钱。

后来纠结了一下,还是改为收费买断制,价格不高。我希望进入 App 使用的用户,是真的对核心功能感兴趣的用户,设一个小小的价格门槛,是个很不错的筛选方式。后续用户积累到一定量,再考虑新功能收费解锁等持续盈利方式也不是不行。

经营独立产品不易,但从一张随手的草图,到打开 Xcode,到第一比销售额到账,这整个过程串联起来经历一遍,可以学到很多书本、公司老板演讲、绩效 KPI 中不能能体会到的经验和认知。对于任何一个不愿意一辈子靠出卖时间维生的朋友,这个体验都是值得且必须的。 放一张当时灵感来袭时在备忘录自己手指画的草图,哈哈。

没有冒犯的意思。 首先,杂食记,这个名字就非常不雅,有点粗鄙。😂 你可以看看 ASO 里面这个词有热度么,没有的话,叫这个就是既没有流量,也给用户不好的感觉(容易联系某种动物) 改个什么 卡路里管家,卡路里报表,挑战卡路里,食录,类似的,可能 AppStore 引流会更多

不错啊,我做了一个类似的 app,目前还在测试中 哈哈哈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