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下网站的技术栈,是贴主自己开发的吗?
我是一名尝试创业坚持两年的互联网产品策划,目前还在坚持,所以我是一个行动者。
在这方面思考已久,借 pxmage 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乎的两篇文章看过,《每周工作四小时》一书花了 3 天撸了一遍,感觉能抓得住书里的主题。当时甚是兴奋,想跟站长交流,可能站长太忙,没理我。不过幸亏没搭理我,因为仔细考虑后发现看着过瘾,并不适用。尤其是要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这上面。
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自己对 “数字游民” 与 “每周工作 4 小时” 中所描述内容的看法以及自己个人的观点。
首先对于知乎文章,大可不必在意,看看作者如何组织逻辑和文字,会比较对自己有帮助。别太当真,看看评论就知道了。对于《每周工作 4 小时》一书,在当前的中国并不适用。理由是 2008 年 4 月第一版中文翻译印刷的书,那里面的方法如果放在现在中国还想着能用,未免太看不起中国的发展速度了。所以上述两者我都不赞同,所以不会去做。
接下来是我个人的观点。 1、认同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稳定的 “税后收入” 对于 99% 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看看贫富差距数据就知道,中国或者西方的都可以(我对贫富差距持中立态度,并不反对)。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有可以躺着赚钱(除了 XX 等极少数职业),那一定会有愿意站起来一会儿的人把这个机会抢掉,如此往复,直到所有的工作都是很努力才能够盈利的。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人类文明就是借此前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进程中分享到时代的红利。
大点说,从系统论的角度,一个系统不可能不靠外部来降低自身的熵。基本意思跟上面说的相同,更理论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做事情是要看极限的。从这一点可以导出,你可以不工作,但必须有人为你赚钱的这个事情工作。理论的意义是给出一个事情的边界,不要企图越过边界。 - 来自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
2、文章和书中描述的生活方式是引人入胜的。至少我一开始就被迷得心潮澎湃。但仔细想想才发现,那只描写的一个美好的梦,对,这个梦甚至都不是你自己做的。面对美好的画面,想往会遮蔽关键信息。提醒一下:对于知乎文章,看看作者的学历,然后你的英语跟他一样好吗?(这里不是宣扬学历重要,学历代表的是系统的教育经历。至于为什么英语重要如果想知道回帖我补写);对于《每周工作 4 小时》的作者-TIM,注意一下他所处的背景环境。其中重要的是 TIM 所处的社会环境。书里描述的是 2004 年左右的美国,这是书中所述经历的背景环境,所以在 2020 年的中国是没有可能的,现在的中国环境更复杂而且社会更先进。
总结一下:脚踏实地的展现出自己的价值是绝大多数人稳定生存的最佳策略。让自己保持清醒,拒绝美丽陷阱的诱惑。
我的目标以个体身份参与社会协作获得回报,直接理由是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看看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即便如此也并不容易。至少我是没办法接开发私活儿了,15 年前的开发手艺放太久都锈没了。而主要原因是在当前社会中,想凭借一己之力参与社会竞争是没有胜算的,因为组织生产的效率绝对高于个体,即便是 “知识型” 工作也不例外。
996、压力大、人辛苦是事实,靠写程序、文创、产品实现财务自由也是事实,但两者加起来不等于你就可以通过写程序文创产品实现财务自由。当然如果你有资源和条件小成本试一试,尽量多的思考探寻机会本身就是很棒的天分。
下面想交流下我眼中的机会。我是一个被迫行动的主动者。在我看来坚持的理由主要有 3 个: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统一市场中,随着互联网的深入 “基础应用”(电子支付、电商平台、内容平台、个人信用等等)的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游离着的 “新机会”,而上一代商业巨头由于社会组织形式的原因还没能及时转型来抢食这些 “新机会”,这给我们独立开发者保留了行动空间,当然这个空间有窗口期,不过我个人来看足够大。依靠这些新机会维持生存,起步发展足够足够。
然后是自己的工作经历让自己储备了所需的技能、信息量和思考成果,还有是有一笔积蓄让我有 5 年的行动空间。如果失败了我可以开个小饭店养活自己。
现有公司的 “溢出资源” 为独立工作者相互协作提供了环境。前面提到个人对组织的竞争是没有胜算的,只能靠组织对组织。而独立工作者的组织就是松散的自由协作。这也是我喜欢 indiehackers.net 的原因,同时 cmlanche 是一名行动者。他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小环境,让自由联合有可能在这里生长出来。在这里我看到有哥们半夜出去送外卖养自己的产品即便自己没能跟他说一句话,但是却感受到莫大的鼓励。我还看到产品列表中作者做出的产品,我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如果有机会接触的话,分析一下比较轻松的大佬们如何工作,应该能有很多收获。说到轻松,一定是通过协作来实现的。一个人的话产品稍大就搞不定了。